【荐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凡人物感受历史的小时刻。
【音频简介】
关于一战,有不少史料、书籍是聚焦在战争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分析上。
《美丽与哀愁》关注的,是在战争中的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想。战争中的个人的体验,也是这段历史的重要部分。
【书籍信息】
书名:《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作者:「瑞典」皮特·恩格伦
回到1918年的11月11日,那时的人们,也是在一片欢腾之中。
不过,他们的心情和我们的很不一样,那是一种浴火重生的激动。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天停战了,他们在庆祝苦难日子的结束。
如果我们在网上搜索,或者翻看历史书籍,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一战的史料,对这场战争的原因、进程、结果等等,都有详细的介绍。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本书,同样也是一本讲述一战的书籍,但是,它的切入点比较特别,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讲述陷入战争的人们,都经历了什么,他们的生活细节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内心又有怎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典的历史学家,皮特·恩格伦,他曾经做过战地记者,在阿富汗、伊朗、巴尔干地区都作过战争报道,他的作品,很擅长讲述战争心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书里有二十三个主角,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有贵族的夫人、德国女学生、奥匈帝国的少尉、法国的公务员、英国的士兵……
虽然,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是,他们都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作者皮特·恩格伦搜集了这二十三个人的书信、日记、照片等资料,详细地做了整理,还原出了他们在战争中的日常生活。
那么,从他们的历史里,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一战?
下面,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经历,从另一个侧面,再看看这段历史。
一战爆发在1914年。
面对战争,人们的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那个时候的确是这样。参战国的人们,爱国情绪都十分高涨。
先不说踊跃参军、各种爱国集会游行,光是生活细节,也有不少地方反映了这种热情。
比如,欧洲的妇女,本来是习惯穿裙子、化了妆再出门的,可是,他们现在都不打扮自己了,改穿简洁、深颜色的裤装,模仿军装的样式。
还有,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人送自己的亲人上战场,看到那些母亲、妻子在哭,就有人会上前教育他们,士兵上前线没什么好哭的,要哭要可怜的,应该是那些不能上战场的人。
甚至,孩子们玩的游戏,也是女孩扮演护士,男孩扮演受伤的士兵。
有一回,英国要组建一支志愿军,这支志愿军的任务很艰险,需要到东非执行任务,所以要求比较高。
结果,这个号召吸引了各式各样的人赶去报名,在这些人当中,还有极地探险家、猎人、牛仔、植物学家这些特殊职业的人。
有些人的年纪,明明已经四五十岁了,为了能报上名,他们不惜谎报年龄。
甚至,有的本来已经入伍的士兵,为了加入这支志愿军,擅自逃出了原来的部队。
但是,在这样一片热情当中,似乎又有很多地方,不符合人们对爱国的想象。
比如,有一位德国女学生,她学校里的老师,只要接到德军胜利的消息,就第一时间在课堂上念出来。
同学们一听到打胜仗,没等老师念到最后一句,就已经开始大声地欢呼。
这位女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大家之所以欢呼,是因为打胜仗了学校可以放假,或者提前放学。
而她自己呢,也跟着同学们欢呼,不过不是因为放假,而是因为,在这个严肃、死板的课堂上,能够大喊大叫,她觉得十分有趣。
还有一名意大利青年,他家里早已经移民到美国了,可当他知道意大利要参战,就趁着父亲出门,自己从美国坐船到意大利,入伍参军。
和他一起的,还有五百多个人,他们都有美国国籍,却一心想为家乡而战。
当他们千辛万苦到达了意大利,却发现,家乡的人们根本没有在意他们。
不但没有人热情迎接,行政审查还十分繁琐,大家耗了好几个星期,都没办法入伍。
有人打起了退堂鼓,打包行李返回美国。但是,这个意大利青年却坚持等待,直到成功加入了队伍。
可是,更受打击的还在后面。
当他来到营地,做了自我介绍,其他军人不但没有赞扬,还嘲笑他,为什么要放弃平静的生活来这儿参军呢?真是个呆子!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这位青年受了重伤,昏迷不醒。大家都认为他没救了,结果,他却熬了过来。
经过了九死一生,他好像得到了启示,认为是上帝让他复活了,并且,赋予了他超自然的力量来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就是,终结这场战争。
他逢人就宣传自己的这个想法,最后,医生诊断他患了精神疾病,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
反对战争的不只有战场上的人,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老百姓也感到了厌倦。
一名法国公务员,在他的日记里记下了等待电车的见闻:
他听到一名随军牧师说,穿着丧服哀悼儿子的母亲,已经太多了,希望这件事能够早日结束。
他还听到一名妇女跟一个士兵说,如果不是那些恶棍,投票给了好战的政党,你就不用忍受这样的生活。
这名公务员还发现,街上出现了军人乞丐。
这些军人都受过重伤,获得了军功勋章,但他们从战场回来后,却没有能力维持生计。他们只好戴着勋章,到街上卖明信片,或者唱国歌,换一点小钱。
有一名缺了一条胳膊的军人,喝得醉醺醺的,游走在人群中乞讨,嘴里还重复着“和平、和平”这个词。
这些情景,让这位公务员感到诧异和痛心。
有一天,这位公务员在家里,听见不远处传来了炮弹击落的声音。
接着,有警察在街上拼命吹哨,发出安全警告。
可是,大家都见怪不怪了,没有一点儿惊慌。他的邻居依然自顾自地在阳台上晒席子,楼下的人,也照样走到街上倒垃圾。
他还在咖啡厅里,碰到四个正在打牌的人,这些牌友一边出牌,一边聊着战争的死亡人数。
可是,他们的神情漠然,好像聊着茶余饭后的小道消息一样。
他还发现,大家都越来越喜欢消遣娱乐了。只要有时间就约在一起,到餐厅聚餐、看电影、听歌剧。
每一个人,都好像要极力过一种没有战争的普通生活。
在《美丽与哀愁》里,战争的细节片段随处可见。这些片段,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史料,更是一种教育。
生于和平年代,阅读战争史料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我们能够体会到历史的灰暗面,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更加愿意守护光明与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