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
从历代卓越者那里,带回《诗经》在今日对应世事、映照精神、安放灵魂的新鲜消息。
【音频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我们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但是,《诗经》的文字年代久远,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阅读它?在阅读的过程中,又该如何让自己有所收获?
【书籍信息】
书名:《诗经消息》
作者:「中」黄德海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叫《诗经消息》,一看书名,就知道是跟《诗经》有关的。
咱们都知道,《诗经》的地位很崇高,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古代诗歌的源头。
可是,难免有人纳闷儿,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古代人的诗呢?
如果拿着这个问题,去问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老人家的回答可霸气得很。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也。”意思就是,如果不学《诗经》啊,你连话都说不好!
虽然,孔子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他说的话,放在今天也不无道理。因为我们现代人的表达思维中,就有很多地方,深受《诗经》的影响。
比如,很多常用成语,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从《诗经》里来的。
当表达对一个人的想念时,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话,同样出自《诗经》。
还有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歌词也是从《诗经》中选取出来进行改编的。
这么说来,不只是我们的语言表达,就连审美志趣,都带着《诗经》的影子。
如果我们向上追溯,找到这个影子的原型读一读,不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吗?
但是,《诗经》里所记录的内容,是从周朝到春秋的事情,距离我们少说也有两三千年了,面对这么遥远的文字,我们应该如何去读呢?
来,让《诗经消息》的作者黄德海,跟我们说一说。
古代的诗歌总是很难读懂,要耐着性子读下去,还真不容易。
生僻字太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呢,是我们习惯用现代人的思维来解读过去,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不少误会。
作者黄德海建议我们,应该回到那些诗歌写作的当时,去揣摩一下古人的心思,体会我们平常少有的感情状态。
比如,《硕人》这首诗,形容一个女子的美貌,开头两句是这样的: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犀(hù xī)。
大伙儿可以暂时忽略里头的生僻字,先看看它被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
如果直译过来,意思就是,一个女子的手,就像茅草刚长出的嫩芽,皮肤像凝练的油脂,脖子呢,像天牛昆虫的幼虫,牙齿则像葫芦瓜的籽儿。
听完这个解释以后,可能你觉得有点儿不妥了,用一大堆昆虫植物来形容一个人,特别倒是挺特别,但是却感觉不到美啊。
不过,如果我们进一步考虑古人的生活场景,就能理解了。
古代的老百姓,都是以务农为生,他们每天都和大自然打交道,每天所看到的,都是花草树木、飞鸟虫鱼。
所以,他们把熟悉的事物写到诗里,也是自然而然的。同时,也因为熟悉,他们更能发现和体会这些事物的美。
这回,我们换上古人的场景,再解读一次,看看这次的体会是不是有所不同。
首先,说这位女子的手,像茅草长出来的嫩芽,这是奇怪的,因为茅草的芽是浅绿色,用来形容人的手不合适。
但是,茅草会开花,茅草上刚冒出的花,却是又白又嫩,有点儿像白玉兰。所以,如果将这句话理解为,手像茅草的花,就合理了。
接着再看,说女子的脖子,像天牛的幼虫。天牛这种昆虫长得黑不溜秋,可它的幼虫是乳白色,半透明的,形容脖子恰到好处。
再说牙齿像葫芦瓜的籽儿,当我们打开一个葫芦瓜就知道了,它的籽儿,是洁白又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用来形容牙齿,也非常恰当。
这么一理解,我们就知道了,这位女子用现代人的审美来看,绝对是个标准的大美人儿!
好了,掌握了刚才这种解读诗歌的方法,是不是就能保证,解读出来的内容正确无误呢?
恐怕不一定。
因为诗歌的解读,不存在标准答案。
我们来看看《诗经》里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蒹葭》的第一段: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讲的是一个人思慕心中的恋人,而恋人却可望不可即。
但是,古代的诗歌理论《毛诗序》却不这么看。它认为这是一首讽刺的诗。讽刺谁呢?春秋时期,秦国成为诸侯后的第一任国君,秦襄公。
说到这儿,我们得扯一扯秦国的发迹史。
在周朝,秦国原本只是一个附庸小国,后来,边境的西戎开始造反,而秦国和西戎又距离很近,首当其冲,只能硬着头皮上阵杀敌。
不过,这秦国是越战越强,在与西戎的对抗中,秦国的军事实力不断提高,土地持续扩张,统治势力增强了不少。
于是,秦国在周王室的地位大大提升,从附庸国,变成了一个大诸侯国。
本来,秦国是周王室的封国,遵循的是周朝的礼法。可是,在和西戎的接触中,秦国受到了影响,变得凶强好斗,成为大国之后,更是对礼仪文化越来越忽视。
所以,《蒹葭》这首诗,实质是大家唱出来讽刺秦国,不应该变得越来越“野蛮”的。
诗歌中的“伊人”,指的是周朝礼法,而“在水一方”呢,是要表达礼法已经距离我们很遥远了。
你看,一首诗歌,竟然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解释。究竟谁说的是对的呢?
答案是,我们没有必要去分辨。因为,解读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价值观不同,解读也就不同。
进一步说,诗歌的意义,是作者和后来的读者共同完成的。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样,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情景,对诗歌中的文字进行理解。
这些理解是对的还是错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是你读诗歌时,被打动之后的有感而发。这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收获。
《诗经消息》这本书,不但给我们展现了《诗经》世界的美,还给我们开启了阅读古诗的另一种方式。
运用这种方式,我们从诗里看到的美,不再遥远和陌生。
这种美,具体而鲜活,并且能够透过遥远的时空,和我们自身遥相呼应,最终产生美妙的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