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
从东方红卫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探月到北斗问天,带你回望中国航天的传奇之路。
书籍信息
书名:《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
作者:「中」李选清/柳刚
2017年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在给全国人民的贺词中说:“‘中国天眼’落实启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
中国航天所取得的成就,确实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
从一开始,中国航天身上就有着一股自立自强、不服输的气质。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举国欢腾。当时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寥寥无几,仅有美国、苏联、法国、日本和中国5个国家。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人才多、底子厚,而我国呢,刚刚从积贫积弱中站立起来,全民温饱还没有彻底解决,但硬是把卫星送上了太空!
中国航天从零起步,至今已走过整整60年。一个甲子的岁月,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诉说,有太多的瞬间可以追忆。
这本《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出自《解放军报》资深记者编辑李选清和柳刚的笔下,是一本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佳作。
两位作者记录航天之路上的辉煌成功,也直言令人心酸的失败。
中国航天事业是如何开始的呢?在这里我们讲讲孙家栋的故事。
1957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访问。这年11月,苏联正好发射了他们的第二颗人造卫星。毛主席向赫鲁晓夫表示了祝贺,说卫星上天的意义很大,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此时的毛主席,恐怕已经在思考,中国的卫星何时能飞上九天?
不久之后,毛主席去了莫斯科大学,探访在那里学习的中国留学生。
主席的一番讲话,让3000名留学生热血沸腾,其中就有年轻的孙家栋。留学生们说,他们要“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让全世界瞩目中国。
当时孙家栋正在苏联的空军工程学院学习,第二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斯大林奖章”,同年回国,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
孙家栋学习的是航空发动机专业,以为回国就要去空军工作。没成想国防部五院刚刚成立,急需人才,聂荣臻元帅向空军要人,把刚回国的孙家栋要了过去,马上投入研究中国的导弹发动机。
9年之后,1967年盛夏,孙家栋的命运又一次转变了。
那天他正趴在桌子上画图,突然进来一位国防科委的同事,简单明了地对他说:
“中央已经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展人造卫星方面的工作。钱学森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你,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就这样,孙家栋转而开始了研究卫星,当年苏联卫星发射成功,激励他刻苦学习,如今,他真的要设计中国的卫星了。
从这个故事还可以看出来,我国的航天事业承担了怎样的压力,资源匮乏、人才紧缺,一个人恨不得当三个人用。
但就是这样的条件,航天人硬是做出了成绩。
孙家栋日后也成了“东方红”系列卫星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航天事业领军人物。
“东方红一号”升空后,举国欢腾。很快,航天人的第二个重大挑战来了。
1974年11月1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准备升空。
“1分钟准备”的命令已经下达,突然,操作员发现卫星上大部分仪器断电了。
怎么办?卫星断了电,即使发射到太空,也是没用的铁疙瘩。
总指挥下达了“停止发射”的命令,马上组织人员排查故障,加满燃料的火箭,可停放不了太长时间。
很快,故障找到了,是一个供电插头脱落了,技术人员重新在卫星电路上安装了一个电容。
4个小时后,火箭重新发射。“点火”指令下达,火箭喷出巨大的火焰,缓缓离开地面。就在全场人的注视之下,仅仅6秒之后,火箭开始晃动,幅度越来越大!
20秒后,自毁程序启动了,火箭爆炸,天空大地燃烧成一片火海!数年的心血,顷刻间灰飞烟灭。
这是中国航天遭遇的第一次惨痛失败!
工作人员一点一点收集残骸,一点一点翻动沙地,失败原因很快找到了,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火箭里有一根导线,外面的胶皮完好无损,但里面的铜丝质量不好。
火箭震动时,铜丝断了,导致短路,一个小问题引出一连串大问题,火箭最终失控。
就因为这一根导线,毁了一颗卫星和一枚火箭,让我国的卫星事业推迟了一年。
惨痛的教训,至今让航天人刻骨铭心。
失败了,那就从中吸取教训,好好反思,争取进步和成功。
2016年,中国发射了“墨子号”,这是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已经取得了量子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我们跑赢了美国,也跑赢了欧盟。
“墨子号”的名字非常好听,有传统文化的书香气。
科研人员说;“过去我们跟跑发达国家的时间太久了,很多人落在了欧美的设计思路里,这种感受很不好,这就是我们取名‘墨子号’的原因。还有,‘墨子’这个名字也可以提醒大家,中国完全可以做很好的科学,以前有,现在有,以后会更多。”
聊完卫星,我们来关注一下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事业。
我们知道,2003年,“神舟五号”圆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梦想。那我国是从哪一年开始尝试载人航天的呢?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1961年,人类第一位宇航员、苏联人加加林进入了太空。那天晚上,范剑锋从火箭试验现场回来后,怎么也睡不着,望着天上的星星发呆。
他幻想着当天晚上就造出载人飞船,第二天就送中国的宇航员上天。可当时,中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吃饱饭都成问题。
范剑找到了钱学森,建议尽快研究载人飞船。钱学森很支持,说:“不管怎么样,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再说。”
全国有两百多位专家参与了飞船的设计论证工作,起了个名字,叫“曙光号”。
不过呢,“曙光号”经历了一个令人激动的开始后,很快夭折了,中央批示“先把力量集中到急用、实用的应用卫星上来。”
这也是无奈之举,以当时的中国国力,支持载人航天工程恐怕非常困难。
这也反映出,航天事业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有技术实力、经济实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揽得下这么大的工程。
1986年,四位科学家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跟踪世界战略性尖端技术的发展。
很快,中央公布了“863计划”,其中就有发展载人空间站系统。
载人航天事业紧锣密鼓地展开,它有了一个新名字,“神舟”——神奇的天河之州。
1999年,世纪之交,中国有三件大事发生,50周年国庆,澳门回归,还有神舟飞船首飞。
然而“神舟一号”发射得并不顺利,先是一个陀螺仪被卡住了,故障排除之后,由于推迟了发射时间,又传来了两条不好的消息,一是测量船在海上遭遇了风暴,二是发射天空可能出现狮子座“流星雨”。
发射又推迟了两天。所幸,两天之后的发射一切顺利,“神舟一号”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
紧接着,2001年初,“神舟二号”要发射了,它也碰上了一个麻烦。火箭被运到发射基地后,一个操作员出现失误,火箭遭到了磕碰!
这火箭的皮可是薄的,被硬东西撞一下绝对不行。仔细查看后发现,火箭碰伤了18个地方,位移20厘米。
航天人赶紧检修,排除故障,争取赶上发射进度。
“神舟二号”发射成功了,在太空中待了7天,绕地球飞行108圈。
接下来的“神舟三号”,原计划同样在2001年发射,它搭载了一个模拟人。
意想不到的是,飞船抵达发射场后,检查发现一个插座出现了问题。这可不是小事,飞船上这种插座有70多个。
专家从北京过来,判断出故障的插座,不是单个的问题,是批次问题,这意味着全部插座都要更换。发射推迟!
这件事情,又是一次重大的教训。航天事业,任何东西来不得半点马虎!地面上芝麻小事,上了天就是天大的事!
3个月苦干,“神舟三号”修复完成。2002年,“神舟三号”发射成功,在 太空中遨游了7天。
接下来,“神舟四号”在寒冬中顺利升空。
2003年,“神舟五号”接过交接棒,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飞上九天。
2005年,“神舟六号”带着费俊龙和聂海胜,冲上太空,他们还尝试了在太空中刮胡须、翻筋斗。
2008年,“神舟七号”把三名宇航员送上太空,翟志刚还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出征之前,中国航天还干成一件大事。2011年9月 ,“天宫一号”升空了,这意味着我国的空间站事业正式起步。
苏轼在一千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个问题,恐怕“天宫一号”能回答他了。
一个月之后,“神舟八号”顺利升空,5次变轨之后,成功对接“天宫一号”,完成了这场太空约会。
接下来,从“神舟九号”一直到“神舟十一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越来越成熟而自信,太空之上,五星红旗愈加鲜艳。
除了载人航天,我国的航天事业还有“嫦娥探月”、“北斗系统”等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国航天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是每一个人类都看得见的中国名片,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