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昌邑市图书馆欢迎您!
图书馆概览
服务指南
读者园地
数字资源
尼山书院
共享工程
办公平台
在线咨询
 
 
 您的位置:首页 > 馆情动态
 
【文明城市书香年】好书推荐——《山芽儿》
2021-02-09 阅读次数: 905


【荐语】

悬崖村彝族村落的“脱贫”故事,彝族少女的个人成长史。

【书籍信息】

书名:《山芽儿》

作者: [中] 王新明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有个叫阿土列尔村的彝族村庄,这个村庄坐落在几千米高的悬崖上,进出村庄要爬由十二根青藤连成的藤梯,因为交通不便,不少村民摔下藤梯,他们的生活也陷入了贫穷。

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阿土村修建了结实的钢梯,交通问题解决了,村民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这个位于悬崖之上的彝族村庄,就是长篇儿童小说《山芽儿》中阿土村的原型。

《山芽儿》可以说是第一部脱贫题材的儿童小说,诞生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反映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山芽儿》把脱贫实践和依呷、阿嘎两个彝族少女的成长结合在一起,探索出儿童题材“脱贫攻坚战”主题书写的新模式。

高悬在云层上的阿土村如果以现代城市文明作为准绳,是贫穷的、封闭的、落后的,这里的人们也是愚昧无知的;但如果换一副眼光,阿土村则是美丽的、富足的、快乐的,这里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富庶的瓜果可以随手摘下来食用,村里的人们勤劳朴实、互帮互助,孩子们活泼调皮、充满生机,小小的村庄俨然一副安乐祥和、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景象。

阿土村的贫穷和落后,主要是由交通不便造成的,它虽然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巨大冲击,到了不得不发生改变的时刻,但并不意味着它的乡村文明和村民的生活方式不值得被歌颂和赞美。

《山芽儿》没有采用“五四”以来批判小说中把乡村作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和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批判和“改造”,而是真正站在“乡土中国”的立场,用儿童纯真的眼睛去观察,发现村庄里的宁静、快乐和美好。

外人以为的贫穷至极的村庄在孩子们眼中是最大的乐园,他们在村庄里拾粪,在山上放羊,在水田里玩泥巴,在河边造小水车,度过五彩缤纷的童年时光。朴实善良、规矩守礼的村民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并努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这一点:憨厚寡言的彝族汉子渴望娶上一房知冷知热的好媳妇,少女阿嘎盼望着把弟弟妹妹带大后,自己能嫁一个可心人。村里辈分最高的老祖宗老毕摩不知道多少岁了,他不是阴冷、执拗、阴森的“家族族长”,而是通达、睿智,像孩子一样有趣和可爱。

作品即使对一些好吃懒做的村民进行了批评,也是善意的、幽默的、喜剧化的。《山芽儿》中有大量对彝族时令风俗的描写,并发掘出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彝绣、漆器、乐器等元素,具有一种热气腾腾、真实灵动的生命力。整部作品流淌着对一种乡村和乡民的善意和亲近,给我们如何认识当今“扶贫”背景下的乡土社会提出了启示。

造成阿土村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交通不便,因此作品着力在“修路”上下功夫。那通向外界的十七根光滑的藤梯,是一条吃人的路,多年来要去了很多人的性命。

当从小跟着父母外出打工的阿土村男孩昂鲁又在藤梯上摔断腿时,全村人终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路修好。修路不是一件小事,虽然领到了国家的救济款,但缺口仍需要村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故事发展到这里,扶贫实践中哈姆雷特式的“自助”还是“他助”的问题再次被提出。诸多脱贫经验告诉我们,脱贫不能“等”“靠”“要”,更要自己脚踏实地、紧抓实干,《山芽儿》中阐释的也是这个道理。

村民们一直互帮互助,把山上的山货统一背到山下去卖,还成立了养羊合作社,小主人公依呷的爸爸带领村里的男人们做彝族传统的漆器、乐器挣钱,村里的女人们也绣起了彝绣,大家都渴望早日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当修路的钱不够时,村民们主动拿出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终于修好了结结实实的钢梯路,改变了阿土村世世代代爬藤梯的面貌。

阿土村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加入到轰轰烈烈的脱贫致富大合唱中,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润泽和洗礼,关于阿土村的最新的新闻是,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号角下,村民们将沿着钢梯,走下世世代代生活的悬崖,搬到位于县城的新居居住。等待依呷和阿嘎的,将是更加富足安定的新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原标题为《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作者王苗,是为《山芽儿》一书的书评。

《山芽儿》由青年作家王新明创作,在第三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中获“金葵花奖”,用清新、诗意、流畅的文字描写了一幅阿土村的民俗画卷和脱贫探索。



昌邑市图书馆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by Chang Yi Library 鲁ICP备17041582号
地址:昌邑市文化中心A区图书馆 电话:0536-7212335 电子邮箱:sdwfcytsg@126.com 网站举报电话:0536-7212335 网站举报邮箱:cytsg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