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在中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于是剪纸就有了保存下来的可能。
1959年,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出土了北朝时期的对猴团花剪纸。作品在几何形团花之外,剪出了十六只猴子,分成八对围成一个圆圈。每对猴子相背而立,又回头相对而视;一只前爪相连,另一前爪高举,神态生动富有变化,这是我国发现的早期剪纸代表性作品。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剪窗花”也从该时期在民间流行。
窗花是贴在窗子上的剪纸,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地方的风俗民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是窗花的主要创作源泉。
昌邑民间一直传承着过年贴窗花的传统。临近年关,放了寒假的孩子们都会围在热炕头上,一边玩着大人从年集上买来的玩具,一边看奶奶剪窗花。
新春窗花的样式繁多,对剪窗花有贴在窗户四角的“角花”和“团花”,“团花”多为繁花图案或对称花鸟动物图案;另外还有刀刻窗花,多为“年年有余”、“招财进宝”、“迎春到”、“福寿图”、生肖图案等吉祥喜庆题材,也有有戏曲故事、神话人物等内容。
迎着冬日的阳光,在窗棂上贴一幅喜庆的新春窗花,房间里顿时就有了年的味道。窗花是农家世代流传的民间艺术,每一幅作品里都饱含着人们对家和人旺、物足年丰的期待。
来源:昌邑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