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书名:《从紫禁城到故宫》
作者:[中] 单士元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国都,严格地说,现在的故宫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从明代朱棣开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故宫前前后后经历了二十多个皇帝。
北京故宫这座雄伟的古建筑,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风风雨雨,它不仅在建筑技艺上有非常高的成就,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利。在我国古代,紫薇星被认为是帝王星,而皇宫又是禁区,所以称帝王宫殿为紫禁城。
紫禁城有四个城门,分别是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武门。午门是正门,位于紫禁城南面城墙的正中央,门楼高达三十五米,作为皇宫的正门,它比其它城门显得更加高贵和威严。
午门前有两座石亭,一边放日晷,一边放嘉量,日晷代表时间,嘉量代表法制。皇帝将这两样东西放在皇宫正门,主要是为了告诉天下臣民,你们的人生和赖以生存的法制,都是由皇权授予的。
午门还是封建统治者举行“献俘”仪式的场所。在封建统治时期,农民起义一直没有断绝过,统治者在镇压了起义军之后,总要把一部分俘虏拉到北京举行“献俘”仪式,而威严十足又戒备森严的午门,正好可以起到威慑作用。
皇帝有时会赦免这些俘虏,但是他们世世代代都得生活在北京,一辈子再也不可能回原籍去,防止“犯上作乱”。
明代还会在午门前举行一种特殊的刑罚,廷杖,专门针对那些冒犯皇帝的臣子。午门前东西两侧设有锦衣卫值房,一旦有胆敢违背皇帝旨意的大臣,锦衣卫就会将他们当场逮捕,并在午门前严刑拷打。被廷杖的人十之八九会被当场打死,相当惨。
明朝皇帝朱厚照是一个荒淫无道的皇帝,经常不问朝政只顾玩乐,他的贴身太监刘瑾经常假借朱厚照的命令,廷杖异己。后来刘瑾倒台,被拉到午门前脱去衣服,倒剪双臂捆绑,然后廷杖致死,他生前搜刮来的大量钱财和金银首饰,也统统归朱厚照所有了。
紫禁城的午门见证了不少政治斗争,但这仅仅是偌大紫禁城的小小一角罢了。皇帝在紫禁城里发号施令,全天下都要听他的命令,而那些传递到乡民中间的政令,都是从紫禁城的“三大殿”传出去的。
三大殿的名称改动过好几次,现在我们沿用的说法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是清朝时惯用的名字,后人为了叙述方便,便没有再作改动。
太和殿是封建王朝的金銮殿,它在明朝的时候叫做奉天殿,意思是皇帝奉上天之命来统治人民,明代中叶的时候改名为皇极殿,意思是皇帝会永远拥有统治权,清代才改名为太和殿,寓意是万年和顺,国泰民安。
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这个殿堂主要是举行大朝会的时候用,例如新皇帝登基、向全国颁布重要的政令和诏书、或是接受朝臣的祝贺。虽然每年用到太和殿的次数不多,但是一旦要在太和殿举办庆典,那就是天大的事,每次庆典都格外的隆重铺张。
譬如说祭天坛,大概会有一万多人参与,人群排列的仪仗从太和殿一直延伸到天安门外,文武官员按照官职等级排好队,面向宫殿行三拜九叩之礼,而且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站在宫殿的台阶上,其他官员只能站在庭院里。
中和殿是明代初期建成的宫殿,它四角尖尖,顶棚是圆形的,看上去和古代常见的亭子差不多,它的用途和剧场的后台相似,一般皇帝去太和殿举行重大仪式前,都会在中和殿做准备。比如说每年冬至祭天时,自命天子的皇帝要向上天汇报这一年的收成,他会先在中和殿里审阅祝词,再出发前往宫门之外的祭坛。
保和殿是金銮殿的第三座宫殿,它的规制要比太和殿小一些,除了和朝臣议政之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用途,那就是举行殿试,这是封建王朝最高等级的科举考试,由当朝皇帝来出考题。一般来说,参加殿试的考生不会再被淘汰,只是根据皇帝的喜好,重新给他们排名而已。例如清代末期的某一次会试,一个叫谭延闿(kǎi)的考生拿了第一名,但殿试后却成了第八名。
一般殿试结束后过两三天就会发榜,发榜前由礼部官员在保和殿宣布名次,这些学子的赶考生涯便尘埃落定,从此成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殿一体,是皇权最集中的地方,朝堂上的大事小事,基本都发生在这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就是在这样豪华雄伟的宫殿里,发号施令,统治天下。
故宫是最能代表中国封建王朝的建筑。在闻名世界的古国中,巴比伦宫殿早已消失,古埃及和古印度的宫殿也早已不是原貌了,只有北京故宫穿越了历史的尘埃,保存至今。
著名文物专家单士元教授的这本《从紫禁城到故宫》,带领我们走进了壮丽、威严的故宫,那独特的建筑技艺,以及这建筑背后的文化意蕴,都是故宫留给后人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